close
《王健林:積極響應國傢號召決定把主要投資放在國內》,昨天這篇新聞刷屏瞭。王首富賣瞭77個酒店,13個文旅城,卻花8000萬英鎊(折合7.7億元人民幣)買下瞭倫敦的一處豪宅。讓微信小說傢們演繹他的故事時,總能編出史詩級的劇本。
但作為一名老實本分的地產人,教授沒有京城著名財經編劇的想象力。隻能樸實地告訴大傢另一個版本的王健林:一個幻想把日子留在樓市黃金十年,躺著都能掙錢的王健林。
別看地產大哥——萬科都跟自己的員工說,房地產過瞭黃金十年,別再動不動要漲薪。但是在地產圈,要想過2002—2012年那十年的好日子,不是沒有可能的。
《三體》的作者劉慈欣另一部暢銷作品《時間移民》裡的橋段,開發商不用發明時間飛行器之類的設備,一樣也可以做到。地球是圓的,中國這邊晚霞已入尾聲,美國還隻是朝霞初露。全世界不同國傢的樓市發展總有快慢,但最終的經歷卻大同小異。中國昨天的遭遇,可以成為世界上很多國傢明天的預言。做一個守株待兔者,等著那隻註定要撞死的兔子來,豈非快哉!
房價快漲的不隻有中國
如果不是泰國睿擇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猜瓦的分享,可能很少有人會想到,泰國這樣的國傢,過去六年的房價漲幅居然已經超過瞭中國很多地方。他給到額一組數據顯示,曼谷的中央倫披尼從2010年到2016年3季度,房價上漲瞭84.6%。
雖然這一數據可能比不上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但和很多二線城市比,漲幅還是很驚人的。要知道,從2010年到去年底,全國商品住房的均價漲幅也才70%不到。
仔細研究泰國的很多基本面情況,發現這個國傢,居然和2002年前後的上海有非常多的相似處。比如,泰國的城市化率現在隻有36%,而中國在2002年的城市化率是39%;泰國的人均GDP是5500美元,上海在2002年的人均GDP也才四五千美元。
在1999年,上海人均GDP首次達到3700美元時,《解放日報》就曾有預言:一旦人均GDP超過4000美元,上海的車市和樓市就會起飛,因為這是國際經驗。
而今這個被印證的國際經驗,又在泰國復現,是否又該輪到泰國房價的快速上漲呢。
和2002年前後的上海相似的地方,還不僅僅在城市化水平。猜瓦說,跨國公司的外籍高管過去幾年一直持快速增長,其中大部分的外籍高管,都住在他們公司開發的睿府888項目所在的居住在銅羅-伊卡邁區。而這個區在曼谷,相當於上海的新天地。
這個介紹,讓教授想起,2002年前後,上海的新天地附近也是大批外籍高管聚集。那時的中國剛剛加入WTO,全世界的著名跨國公司都爭先恐後進入中國市場,上海人已能加入外企為榮。新天地附近當時也是大規模建高檔寫字樓,品質好的地標級項目一個接一個。
巧合的是,教授剛回憶到這,剛想開口問猜瓦,泰國是不是也是在大面積蓋寫字樓。猜瓦就說,附近要蓋兩個地標級寫字樓,總面積達二手廚具收購到47000平米,會有大量跨國公司入駐。
就憑這幾句話,教授基本有瞭個概念:看來曼谷接下來要重演上海和北京過往的樓市經歷,也許房價漲幅沒有那麼誇張,但大趨勢應該也就那個樣子。
未來已來:它們告訴你樓市的未來
樓市的過去,大部分人都能找到;樓市的未來呢,又有哪些移民區,可以用來預言未來。
教授建議,可以到歐美逛逛,那裡的樓市,就是告訴我們未來會怎樣變化。比如,大傢不都在說,上海和北京人口負增長的問題嘛。
紐約在1960、1980年代,也有明顯的負增長。隻不過,紐約的人口負增長,沒有人解讀為紐約開始衰敗不行瞭。而是說紐約郊區化瞭。紐約郊區化的形式,其實和上海現在經歷的大同小異。
一是人口外遷,主要是因城市中心的巨大人口壓力而引發的;二是商業外遷,人口的外遷導致為城市居民提供服務的商業服務部門隨之外遷;三是工業外遷,主要原因台中中古餐飲設備回收在於市中心以外的土地價格低廉、稅收差異等因素吸引企業向郊區外遷。
這段時間內,除瞭富人撤離市中心,一些加工工業也開始無法承受紐約越來越高的房租和勞動力成本,紛紛撤出紐約,向中西部或者發展中國傢轉移。《財富》雜志所列的美國最大的500傢工業公司中,1965年有128傢總部駐在紐約,1975年降為90傢,1988年僅餘48傢。
環滬、環京樓市的未來,也可以通過考察紐約、新澤西、康涅狄格三個州的樓市變遷予以瞭解。而要把眼光進一步放大,想瞭解長三角城市群的未來,擇可以看看費城、波士頓、華盛頓等為次中心城市,以及周圍縣域的中小城市。
甚至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對學區房帶來的概念演變,也可以從海外樓市的考察中得到瞭解。英國排名前五的理工大學——南安普頓大學附近的房子為什麼可以租售價格漲幅超過周邊其他地區。
而在想清楚這一台中二手廚具收購層之後,教授對王健林和其他地產大佬執著的用意,才有瞭真正的瞭解:原來他們買樓,隻不過想弄清國內樓市的未來會是怎樣?
(本文來源微信公眾號:地產Y教授)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